
我们过去理解的患者安全的概念是狭义的,仅仅局限于医疗安全。现在患者安全的概念是广义的,与以往的内容、含义、内涵截然不同,面广而全,包含环境安全、设备设施安全、消防安全、水电气安全、营养食品安全、易燃易爆危险品安全管理、医疗废弃物安全处理等,医疗安全仅仅是患者安全的一部分。上述诸安全因素不仅与患者安全密切相关,更涉及医务人员与医院安全,轻者酿成不良事件,重者造成不稳定因素,形成恶劣的影响社会,会使医院的声誉遭到重创。患者安全是医疗质量的核心,在医改不断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提高医疗质量和保障患者安全堪称当务之急,我们的一切医疗行为必须围绕着患者安全展开,因此我们必须高度关注患者安全,正确理解和把握患者安全的意义。患者安全要以患者为中心,实行人性化管理,改进系统流程,构建安全文化,建立早期预防、预警系统与机制。

患者安全是一个严肃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也是医疗卫生领域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它正在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和多国越来越多的重视。全球患者安全面临三大挑战,即已开展的“清洁卫生更重要”、“安全手术拯救生命”、即将重点进行的“全球患者安全第三大挑战:用药安全”。现在抗生素的滥用、肿瘤病人的过度治疗、不规范的联合用药等,给患者带来了极大危害和伤害,药物性肝炎屡见不鲜,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这种损失包括身体健康方面的和经济方面的,这就使得用药安全成为影响患者安全的重大而急需解决的问题。
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相辅相成,互为依存,不可偏废。关注患者安全,就要关注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要把医疗安全相关(不良)事件报告作为核心指标,其目的是要使全院职工树立安全意识,营造安全文化,以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要向医疗安全相关(不良)事件要质量、要安全,从而实现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持续改进。《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2年版)实施细则》第三章为患者安全,共有10个患者安全目标即查对制度与身份识别、特殊情况下医务人员之间有效沟通、手术安全核查、手卫生、特殊药物管理及用药安全、临床“危急值”报告、防跌倒与坠床、防压疮、妥善处理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患者参与医疗安全。这10大安全目标与JCI发布的2017国际患者安全目标、国家卫计委发布的2017 年患者安全目标吻合。我们必须按照这个标准开展工作,实行对标管理。

要实现患者安全,必须转变观念和理念,落实患者安全目标。落实患者安全目标是医院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从重视治疗疾病到重视治疗病人、从强调医疗安全到强调患者安全,是医院管理理念的变革,是质量管理的深化,是以病人为中心的具体体现。
落实患者安全目标,对促进医患关系之间的沟通交流,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落实患者安全目标要倡导免责文化和学习文化。应将患者安全问题看作是系统问题,训练系统思维,倡导“以患者为中心”、营造非指责文化、鼓励对患者安全事件进行通报的透明和学习文化,我们现在开展的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上报制度、三日归档率未达标不处罚一般医生等,就是免责文化的具体体现。

我们现在开展的很多培训,就是对员工进行安全教育,为形成患者安全文化和职业的患者安全精神做铺垫。实现患者安全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领导重视,职责明确,职权清晰,管理层次分明,制度落实到位,监督检查常态化。建立具有强烈责任心、高效执行力的患者安全组织机构和领导体系,实行患者安全院科两级管理责任制。医院主要领导要作为全院患者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对全院的患者安全负责;科室主任作为本科室患者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对本科室的患者安全负责。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和安全委员会,并使之落地生根,高效运转。医院安全管理委员会、医务科、护理部、质控办、控感科、药剂科、器械科、保卫科等要加强监督检查,对发现的安全隐患、医疗安全相关(不良)事件等要做好根因分析,制定整改措施,及时整改,消除不安全因素,为患者提供安全、舒适的就医环境。

二、加强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患者安全、安全文化、消防安全等的教育培训,遵循指南和共识开展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的诊治活动,利用典型案例进行警示教育,逐步提高员工的规范化意识、标准化意识、安全意识和风险意识,营造人人讲指南、人人讲共识、人人讲标准、人人讲规范、人人讲安全、时时讲安全、事事讲安全、安全人人讲的安全文化氛围,打造安全文化。就手术流程、手术难点、手术的替代方案、手术效果、术后的康复等,与患者和患者家属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向他们普及健康知识,加强健康教育,打消患者和患者家属的顾虑和疑虑,取得他们的积极配合和理解,就患者安全达成共识,切实做到患者和患者家属积极参与患者安全的全过程。

三、严格执行各种术前评估。尤其要重视术后的再评估,实现评估之评估,使评估常态化,动态化,如DVT在术前评估时多项指标正常的,但是在手术后,由于麻醉、卧床、疼痛、精神因素、创伤造成的应激反应、止血药物的使用等使患者处于高凝状态,DVT的风险大幅增加;术后疼痛的患者在应用镇痛药物后疼痛再次加剧;加速康复外科时心脏功能是否适合早下床、重大手术后患者的营养状况、康复治疗的时机等都需要再评估,使风险降到最低。要加强疼痛、营养、康复等的流程和环节管理。
四、做好风险预警,提早进行预防和干预。随着我国正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和某些疾病的低龄化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病人在接受着各种类型的抗凝和(或)抗血小板药物,有些患者需要长期口服抗凝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华法林等。该类药物在发挥其治疗作用的同时,也产生导致凝血功能障碍的副作用,一旦患者出现急性病症需要外科手术治疗时,会大大增加术后出血的风险。是否所有手术围手术期都需要术前停用抗凝药物「华法林」;如果围手术期停用华法林、是否都需要替代治疗;替代治疗如何进行等成为关键点,给我们实施外科手术带来了巨大挑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我们要评估不停用抗凝药物带来的出血风险与停用抗凝药物带来的血栓风险哪个占主要。要把血液粘稠度及血脂检查作为常规项目,对于高粘滞血症及高血脂血症患者尽可能给予纠正,尤其是伴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手术、心脏搭桥、高血压病、脑血管意外、糖尿病、心脏换瓣手术、房颤、颈动脉粥样硬化及颈动脉斑块形成者要列为高危因素,一般先行纠正而后手术。

评估出血风险一般来说,如果手术出血风险高,则必须停药抗凝药物,替代药物治疗。相反,如果是低出血风险手术常则可以延续术前的口服抗凝治疗方案。专家建议在对有以下情况之一的服用华法林患者进行桥接治疗:近 12 周发生过栓塞性脑卒中或全身性栓塞事件、机械二尖瓣、机械主动脉瓣合并其他脑卒中危险因素、心房颤动合并极高脑卒中风险(如CHADS2 评分为 5~6 分,近 12 周发生过脑中风或全身性栓塞事件)、近 12 周内发生过 VTE、近期有冠状动脉支架置入(12 周内)、长期使用抗凝药物患者在停药期间曾出现过血栓栓塞。术前 5 天停用华法林,应采用普通肝素(UFH)静脉注射或低分子量肝素(LMWH)皮下注射的方式进行桥接治疗。
五、加强危急值管理。十八项核心制度中“危急值”的定义是指当这种检验(检查)结果出现时,患者可能正处于有生命危险的边缘状态,临床医生需要及时得到检验(检查)信息,迅速给予患者有效的干预措施或治疗,就可挽救患者生命,否则就有可能出现严重后果,失去最佳抢救机会。我们已经制定了适合我们医院的危急值报告制度、流程、范围,为便于及时与相关科室和主任取得联系,制定了相关科室和主任通讯录,并且经过医院内网可以实时看到危急值情况,从多次督察、检查看,依从性已经形成。但是,我们还没有为危急值建立质量检测指标,个别情况下由于工作繁忙仍有漏登、漏报现象,需继续加强和完善。

六、增强沟通交流。沟通交流包括医患之间的沟通、口头医嘱或电话医嘱、危急值报告、医护人员的交接班、手术室专用电梯操作员与手术室护士接送病人、院感科与相关科室、餐厅服务人员与患者之间等,这些沟通和交流都与患者安全息息相关。其中有些形成了制度和流程,并在良性运转;有些在做,但没有形成制度,靠经验来工作;有些沟通和交流还不够顺畅;有些沟通和交流内涵不够深,没有形成标准化、表格化;有些重要检查或病人的陪检做的不到位;有些大型设备检查申请单书写不全面、不准确,提供给影像科室的信息量较少等。如果不注重这些细节管理,将会给患者安全埋下隐患,我们必须逐步改进和完善,使患者承担的风险降到最低。
七、建立急救体系。加强急救演练,制作急救流程;给医院保安、综合服务台、急诊科、消防控制室配备呼叫器;在医院非诊疗区域公示医院的急救电话;制定心肺复苏组织流程图,注明业务院长、主要科室主任和技术骨干的联系方式,使在医院非治疗区发生意外的人员和需要心肺复苏者,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联系到医生,得到及时救治。制作心肺复苏治疗流程卡,便于医护人员使用。
八、管理精细化。

注重细节管理,制定诊治流程,尤其是凝血功能情况、血友病史、超敏反应史,颈脑部血管情况及有无颈动脉斑块,下肢静脉血管情况及有无血流瘀滞、斑块形成,心肺功能状态等关键环节,应作为重中之重,特别关注,提前干预,如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发生心脑血管意外、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急性肺动脉栓塞、大出血等并发症,给患者带来二次伤害。影像学诊断在日常的医疗活动中占据极其重要位置,影像科建立晨间阅片制度,对复杂、疑难的病历进行集体阅片,同时影像科和超声科执行影像学诊断双签制,提高影像学的诊断水平和诊断率,给临床提高准确的诊断依据,防止发生误诊、误治。加强用药安全,按照规范合理使用抗菌素。加强高危药品警讯管理,颜色相似的药物、读音相似的药物、高浓度电解质等,要用不同的颜色进行标识,要妥善保管和放置;防跌倒措施落实到位;严格执行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加速外科康复和疼痛管理,实行无疼痛医疗或疼痛“零容忍”;加强用血安全管理,严格用血流程。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开展精细化管理。
九、加强医源性感染管理,降低医源性感染。

医院感染已成为全球瞩目的公共卫生问题,它不仅加重医院医疗资源的投入压力,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还会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甚至导致患者死亡。医院感染防控不只是医院感染管理科的工作,而是需要多部门、多专业共同努力,如此才能达到降低医院感染风险、保障患者医疗安全的目的。减少医院相关性感染,我们需要转变观念和理念,从结果监控转变为过程管理,从粗放式管理转变为科学规范化防控,从事后报告及处理转变为事先预防和预警转变,监测重点由结果向过程转变,最终的目标是建立监测-质控-评价-反馈循环的医院感染管理运行体系,形成基于信息化监测与专业化监管的医院感染专业管理与质量控制模式。手卫生是医源性感染管理重要内容,目前我们做的还不够好,必须认真督导落实。我们要将医院感染管理全面纳入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根据我们医院情况完善、修订、制定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指标;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教育,提高全院医务人员防控医院感染的知识和依从性;强化外出学习,积极参与有关医院感染学术会议,加强交流、合作。

目前我们制定实施了很多有关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制度、办法、规定,但是有些方面仍处于碎片化状态,还没有形成系统化、标准化,没有完全遵循《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2年版)实施细则》中的标准,急需规范和改进,要为医院的评审做前期的准备。
患者安全永远在路上,患者安全是我们进行医疗质量管理的永恒主题。刚刚闭幕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这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我们指明了的工作的方向,我们必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开拓创新,奋力拼搏,以一流技术、一流服务、一流环境、一流管理为广大民众的健康提给高品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