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31日,我院介入科成功为一例胆总管占位并梗阻性黄疸85岁高龄患者开展了我院首例PTCD(经皮经肝胆管穿刺引流术)、内外引流管植入术及胆道支架植入术。术后第二天,患者黄疸指数已经从100多降到接近正常水平,肝功能逐渐恢复,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目前患者恢复良好,近期内即可出院。
家住涧西区85岁高龄的李秀真老人因胆总管占位并梗阻性黄疸致全身皮肤黏膜黄染10天,因老人年岁已高无法手术切除肿瘤而备受折磨。入院后CT及磁共振检查均提示肝内外胆管扩张,胆总管末端狭窄、阻塞,考虑为胆总管壶腹部占位,肝功能检查转氨酶及黄疸指数明显升高。由于患者年龄大,全身基础疾病较多,术前评估已经失去根治性外科手术治疗的机会。但若梗阻性黄疸不解决,将会发生全身继发性感染,肝功能衰竭,甚至导致肝性脑病,直接威胁到老人的生命。业务院长张振立、介入科主任杨育新经过深入的研究,多次组织会诊、讨论,最终决定大胆实施两步走策略:首先在C型壁下行经皮经肝胆管穿刺引流术,解除胆道压力;第二步再从引流管顺行进入导丝,分别置入内外引流管和胆道支架,充分引流使胆汁完全进入肠道。在手术过程中,由于患者胆总管肿瘤压迫导致胆道分离,杨主任反复操作,在C型壁下最终通过导管及导丝通过胆管狭窄段,顺利置入胆道支架和胆道引流导管。
杨育新介绍,恶性梗阻性黄疸常见于胆管癌、胰头癌、原发性肝癌、肝转移癌以及肝门淋巴结转移等原因压迫、侵犯肝管或胆总管所致。临床上部分恶性肿瘤所致的梗阻性黄疸患者,到发现时往往已属晚期,再加上严重的肝功能损害,常常已不能手术根治切除。患者除皮肤、巩膜黄染外,还有皮肤瘙痒及厌食、反复恶心和呕吐、精神差等症状,对患者的生存期以及生存质量影响极大。
杨主任说,随着介入医学的发展以及导管技术的改进,介入引导下行PTCD术目前已成为对恶性梗阻性黄疸姑息性治疗的重要有效方法。此例患者不但完成了PTCD术,而且由于胆道支架的植入,充分解决了患者单纯PTCD外引流术后胆汁丢失造成的水电解质紊乱及生存质量差这一问题,患者痛苦及创伤小,并发症少,提高了生存质量,延长了患者生命。胆道支架置入术,对于不能手术切除肿瘤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缓解黄疸症状的方法。胆道支架置入术后2周可拔出外引流,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该技术的成功开展,标志着我院梗阻性黄疸的治疗取得重大突破,在新技术领域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