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器官都不是白长的,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胆囊疾病不能再‘一切了之’,应该尽可能地保留其器官功能。”5月17日,在全国内镜微创取石(息肉)保胆技术学术大会上,内镜微创保胆理论创始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外科教授张宝善呼吁,胆囊手术的思维模式,应由以切除为主向以保胆为主转变。
张宝善说,我国有10%左右的人群患有胆囊疾病,因此它的相关治疗关系到亿万人的生活质量。在过去,人们对胆囊疾病的认识存在误区:一是未发现有这么大的患病人群;二是认为胆囊可有可无,胆囊发病后往往“一切了之”;更有甚者,认为胆囊留着有潜在的发病风险,切了比留着好。
“既然长胆囊风险大,人类为什么还要长呢?两条手臂比一条手臂的发病风险也大,难道我们也切掉一条手臂吗?”张宝善说,随着医学的发展,医疗思维观念也在发生着转变。一些过去认为没用的器官,渐渐被人们重新认识。比如“最没有用”的阑尾,现在被发现是结肠有益细菌的“避风港”,一旦患了结肠炎,它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胆总管结石、胆囊结石等疾病的治疗观念同样也要变。
张宝善说,围绕胆囊疾病的治疗,保胆还是切胆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在过去,切胆理论占据着主导地位。早在120多年前,德国医生卡尔·郎恩布赫(Cal·Langenbuch)就提出了“温床学说”——胆囊应该切除。张宝善认为,这种学说的谬误在于高估了胆囊结石的复发率,更忽略了胆囊功能的存在。胆囊结石之所以复发,主要与传统取石手术残留率过高有关。“要跳出复发率的误区,在目前的科技条件下,任何一种疾病都有复发率。宁愿要复发率为0,而容忍胆囊切除术后的各种并发症,这种思维是要不得的。”
张宝善认为,保胆取石手术是保障胆囊结石患者生活质量的上选。其中,内镜保胆技术是避免胆囊切除误伤胆总管等严重并发症的最可靠方法。提高胆道镜技术水平,开发胆镜碎石吸附器,探索胆囊结石形成的机制,预防胆囊结石生成等,才是大家应该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