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首例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获得成功
近日,我院放射介入科成功为一例肺部占位患者实施了首例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获得成功。该手术的成功实施,不仅填补了该院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手术的空白,也标志着该院放射介入技术水平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这不仅使优秀项目脱颖而出,更进一步促进了医院的学科发展建设。
医院新技术、新项目都有哪些,对提升医疗质量、促进医学发展有何意义?请跟随我们镜头一起去了解一下。
“别看这个仪器小,结构简单,但作用不可小觑,它能协助医生准确获取肿瘤病变组织。”在放射介入科,小编见到了眼前这只直径仅1.4厘米,长15厘米的组织活检枪。该科主任、副主任医师杨育新介绍,若能准确提取到肿瘤病变组织,就能很快确定患者的肿瘤类型,明确诊断,为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病例增多避免患者外出求医
近年来,受吸烟人数增加与环境污染加剧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肺癌发病率、死亡率迅速升高,居所有恶性肿瘤首位,特别是周围型肺癌发病率逐年攀升。“肺癌发病早期非常隐蔽且难以发现,因此给医生在病情判断、选择治疗方案等方面设置了很大的难度。”业务院长张振立说。
因为技术能力不足,过去医院在接诊疑似肺癌患者时,都会建议他们先去外院进行肿瘤穿刺活检,然后再回来或直接在外院治疗。“这样不仅增加了病人的就医成本,也会对病人病情有延误。”张振立院长深感过去诊断不便,与医院相关人员共同商议,随决定开展CT导引下经皮肺穿刺技术,并得到了医院大力支持。
今年3月初,医院放射介入科正式开展了这项诊疗项目,弥补了这项空白,使病人在诊治过程中少走弯路,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明确类型个体化诊疗更有效
“真没想到,在大医院没解决的问题,在中信中心医院给解决了。”在外二科病房,涧西区的尤先生感慨地说。
原来尤先生为了治病,一家人跑了很多医院,经多次拍片检查后疑诊肺癌,但在市里大医院做了支气管镜未发现病灶。不明确诊断就做不了治疗,尤先生不得不忍受着疼痛。后经熟人介绍,他来到了中信中心医院。入院后,经过充分准备,业务院长张振立、介入科主任杨育新为他进行了CT引导下肿瘤穿刺活检术,最终确诊为肺癌。根据诊断结果,这种肿瘤化疗效果相对较好,张振立为其制定了新的治疗方案。经过一个周期治疗,尤先生的瘤体缩小,症状有了明显的改善。
杨育新主任介绍,CT引导下的穿刺活检技术是在CT机协助下定位,然后应用穿刺活检枪准确无误的对肺内病灶进行抽吸、切割活检的方式。该项技术不仅可以为个体化化疗方案的选择、放疗的敏感性预测、基因靶向药物的应用指证等提供理论依据,还有利于肿瘤恶性程度分级、预后判断。杨育新说,“通过实施这项技术,避免了临床上盲目用药造成的医药资源浪费,减轻了病人的痛苦和经济负担,也促进了科室的进一步发展,为临床科研项目的开展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也为医院的健康、绿色、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
一丝不苟严谨操作为患者负责
“事情不做,你总会觉得它难,那就永远做不成;只有真的努力去做了,才会有成功的可能。”张振立如是说,尽管这不是一项“高、精、尖”的技术,但为系统、全面的掌握相关技术,让项目得以顺利实施,医院耗费了不少心血与努力。
通过与CT中心合作,得到他们的技术支持,并不断学习取经;穿刺活检过程对医生的技术操作要求很高,杨育新依托自己多年的丰富经验,以及对患者认真负责的专业态度,不允许有一点儿差错;任何穿刺术都存在一定风险性,他们制定了一系列紧急预案,严控操作步骤,将风险降到最低。手术前,他们对病人身体情况进行全面评估,根据病人的身体情况,选择活检枪用针的粗细和穿刺进针的深度,以预防气胸、出血等并发症的产生。穿刺术后病人回到病房,护士对患者进行定期巡视,密切观察有无胸痛情况,血压是否稳定,力求做好一切防范措施避免术后并发症。半个月来,他们为2名患者成功进行了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