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2年,德国名医Langenbuch在欧洲完成了第一例胆囊切除术,并提出了胆囊结石治疗的治疗原则。在当时技术落后的情况下,Langenbuch认为切开胆囊取出结石保留胆囊的方法治疗不彻底,极易复发,故提出了“胆囊结石应该切除胆囊,不仅因为它含有结石而且因为它还能生长结石”的论断,即为著名的“温床学说”。
100多年来,在苦无良策的情况下,“温床学说”成为外科医生的治疗胆囊结石金标准。“温床学说”完全忽略了胆囊功能存在的重要性,视胆囊可有可无,也忽略了胆囊切除后对患者造成的严重伤害。反对的呼声始终不断。
“保胆”挑战“切胆”权威
上世纪90年代,北大第一医院张宝善教授率先在国内开展了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术来治疗胆囊结石,拉开了保胆取石的序幕,但却得不到公认,进展缓慢,举步维艰。
近10多年来,全国仅有10多家医院开展保胆取石手术。然而,医学界正是在对这10多年中的数千例病例的临床跟踪中发现:新式保胆取石方法术后的结石复发率不高,仅为2—5%!同时揭开了旧式保胆取石术后极易复发的真相,否定了温床学说存在的意义,指出了Langenbuch在极端落后的技术年代,夸大了保胆术后的结石复发率。其更重要的缺陷是忽略了胆囊功能存在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院不断致力于新式微创保胆取石的研究与临床应用,多项创新技术揭示了许许多多胆囊结石、胆囊息肉不为人知的秘密,极大地推动了内镜保胆取石技术的快速发展,目前在国内已呈燎原之势,奠定了中信重机中心医院微创保胆取石技术在全国范围内的领先地位。
随着医学界对有功能的胆囊切除后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保留有功能的器官,提高生活质量的呼声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病人要求医生为其进行保胆取石手术,部分医院相继开展这种手术。
新式微创保胆取石在我院发扬光大
我院开展的新式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技术,运用保留胆囊的方法为胆囊结石患者治疗胆囊结石。它以胆道镜为取石工具,在将患者胆囊里的结石取干净的同时,为患者保留了重要的消化器官——胆囊,使患者胆囊的功能也得以保留,同时手术的切口只有0.5~1cm,术后患者3~5天就可以出院,生活质量也得以保证。更重要的是,通过临床随访证明此种技术降低了胆囊结石的复发率(仅2%~5%),受到广大患者的欢迎。
据了解,新式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技术不仅仅是为患者解除了生理上的疾患,它更是医学伦理学向传统切胆治疗方案发出的挑战。微创的定义并不仅仅局限于小切口,更重要的是保留器官及器官的功能,真正体现了“以人为中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
保胆和切胆观点争论引起了关心胆囊结石治疗的内外科医生的广泛关注。广大医生纷纷要求召开全国学术大会,交流经验,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并且要求制定内镜保胆取石的相应技术规范,以促进该项科技事业的更好发展。
胆囊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
有了胆囊结石或胆囊息肉,按传统的手术方式,就是“一切了之”。很多人认为胆囊仅仅是一个能盛装胆汁的简单袋囊,有它可以贮存些胆汁,无它胆汁照样排至十二指肠肠腔参加消化。
事实上,这是一个极大的误区。胆囊是人体十分重要的消化器官和免疫器官,并且具有调节肝内外胆管内的压力和维持胆管内流体力学的平衡的作用,在人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胆囊具有储存胆汁、浓缩胆汁、排泄胆汁、分泌功能、调节胆管内压力以及免疫等6大重要生理功能。
据了解,胆囊结石是胆囊内发生结石的疾病,是我国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约为10%。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胆囊结石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据统计,老年人患病率更高,80岁以上者高达23%,女性比男性高出一倍多。
目前,外科最常用的治疗胆囊结石的方法是胆囊切除。史建安,洛阳微创保胆取石第一人、我院腔镜外科主任,一直是腔镜微创保胆取石术的倡导者和引领者,在同行中享有较高声誉。史建安主任认为,人体是各器官组成的有机整体,没有任何一个器官是可有可无的,切除胆囊后必然会带来机体的一些不适或改变。胆囊切除以切除人体功能器官为代价,不符合病人的心理要求。大量的国内外资料显示,胆囊切除有比较多的副作用:如消化不良;消化液的返流;返流性胃炎;返流性食管炎;胆总管结石发生率升高;胆管损伤率增加;结肠癌发生率增加;胆囊术后综合症;胆囊术后心理障碍等。
如今,有了新式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术,可以将胆囊结石或胆囊息肉取得干干净净,从而保留了胆囊及其生理功能。专家提醒患者,胆囊并非可有可无,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尽量保留,以满足人体的生理需要。
我院在洛阳率先开展三镜联合微创保胆取石技术,使之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开展此项技术的医院之一,该技术是通过在患者腹部建立通道,在内镜直视下清除结石。在取石过程中综合利用软硬镜进行配合,完美弥补了单一器械的缺陷,能及时解决术中的各种突发情况,确保安全干净取出患者体内结石。我院成立了洛阳腔镜诊疗中心、微创腔镜培训基地和腔镜微创研究所,腔镜外科被评为洛阳市“医学重点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