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奎烈的离去,让我们悲痛,也让我们深思和奋起,他“干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工作态度,代表着中信重工人的敬业精神;他的“不唯上”、勇于担当的魄力,体现了中信重工领导干部的风采;他锐意创新、拼搏进取的人生追求,彰显了中信重工人坚忍不拔的气概,诠释了中信重工何以从频临破产到兴旺发达;他的重情义、懂生活、爱家庭,映射出中信重工人多彩的情感世界,也丰富了新时期英模的内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使英模可敬、可爱、可信、可学。缅怀他的事迹,循着他的足迹,透过他的言行,我们能领悟到他的工作、生活理念,能解析出他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他的生死观、幸福观、生活观、家庭观尤其值得我们深思、领悟、学习。
生死观: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但对生死的认识各有不同,尤其是生命进入倒计时,有的人悲观失望、意志消沉;有的人看破红尘、一切皆“空”;有的人奢侈地挥霍余生;……更有人积极进取,善始善终,让人生更灿烂,杨奎烈属于后者,他没有用世俗的方式享受生命的最后时光,而是以中信重工事业为重,把剩余不多的时间尽量多地用到工作上,尽量多地与同事们在一起,在去世前的一个多月里,他多次到施工现场指导工作,慰问一线员工,他说:“要我整天在病床上等死,比死还难受”。他以工作的方式表达对世界的眷恋,对中信重工的热爱,正是赤诚的爱厂情怀,对事业的不懈追求,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使他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死观,不惧死神的威胁,为人生画上圆满的句号,成为领导干部的楷模,员工爱岗敬业的标杆。
幸福观:杨奎烈不以安逸为幸福,不以单纯的物质享受为幸福,而以奉献中信重工为幸福,以工作为幸福,他的兄弟们都在国外,多次邀他出国享清福,都被他拒绝,坚定地留在国内,扎根中信重工,他挚爱这片洒满他汗水的热土,中信重工在他心中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和无可以比拟的分量,比生命更重要。他说:“人生就短短几十年,就是要干点事”。对“干事”的追求,决定了他“有所作为”的幸福观。正因为他厌弃世俗的享受,以拼搏“干事”为幸福,才能为赶工期和工人一起天当帐篷、地当床,夜宿河滩,才能汗流浃背和一线工人一道人拉肩扛电缆线,理解了他的幸福观,就能理解他勇于担当、不唯上的气魄,理解他三次晕倒在工作岗位上的拼命精神,就能理解他严词拒绝、赶走送礼人的浩然正气。
生活观:杨奎烈是“工作狂”,但不是“苦行僧”,工作之余,他的爱好广泛,他是合唱团的指挥,是阳光艺术团的艺术总监和首席小号手,他爱好摄影,喜欢钓鱼。他对业余爱好像工作一样认真,他用镜头记录下人间的真、善、美,用唱歌、演奏陶冶员工的情操,丰富员工的业余生活,增强凝聚力。天长日久,日积月累,他的摄影、指挥、演奏水平得到同行的认可,他还善于在业余爱好中探求人生的真谛,钓鱼时,在烈日下被蚊子叮咬一天,有时也钓不到一条鱼,有人问他图啥?他说:“钓鱼如人生,可以没有收获,但不能没有追求”。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使他的精神生活更丰富,使他对世界的认识更全面更深入,对人生的真谛有更深的领悟,使他对生活充满热情,使他拥有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高雅的业余爱好和充满艺术和诗意的业余生活,使他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充满激情和温情的人,一个关爱员工、能感染员工又受到员工爱戴的人。
家庭观:当今,有人把经营小家庭的幸福当作第一大事,杨奎烈也爱家庭,他每次出差都给爱人带礼物,他舍得花钱让孩子出国留学,但在他心中,家庭利益永远从属于公司利益,他爱人下岗,他没有用职务之便和人脉,为爱人在厂里找工作,他儿子在澳大利亚留学,以他对公司的贡献,给公司领导提出要求,或许就能安排到中信重工澳大利亚分公司工作,但他没有,而是鼓励儿子回国自谋生路,在北京打工。多年来,他每天都六点多起床到厂里,晚饭后也要到厂里转一圈,刮风、大雨天他更是牵挂公司的动能管线,起初爱人还埋怨说:当领导也没必要天天这么拴在厂里呀?他耐心解释说:厂里好多事放心不下,不亲自看看心里不踏实。这些言行不仅体现了他“只想为公司奉献,不为公司添负担”的高尚境界,也彰显了“先大家、后小家”的家庭观,更折射出一个现代领导干部崭新的教子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