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痛“胃镜”原来是个噱头 7月25日,我院电子内镜室王灵宝主任的诊室来了一名女孩。女孩是郊县人,姓王,今年26岁。王女士拿出一张彩超报告单给王主任看,愁眉苦脸地说:“愁死我了,我竟然得了这么多病!”那张彩超报告单上提示,王女士患有胃窦炎、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幽门水肿等好几种病。王女士告诉王主任,她最近两三个月经常感觉胃胀,有时候胃部还隐隐作痛,她看到洛阳一家医院广告宣传称有不插管的“胃镜”,可以无痛检查胃病,于是她就前去就诊,医生让她喝了一种造影剂,然后就给她做了一个超声。原来,这无痛的、不插管的“胃镜”检查就是喝造影剂后做彩超。彩超报告单提示她患有胃窦炎、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幽门水肿等病。她吓坏了,自己还这么年轻,怎么得了这么多病?
王主任仔细为王女士诊断后,告诉她没啥大问题,主要是由于消化系统功能紊乱胃胀胃疼,不用过于担心,吃些药物调理调理即可。王女士有些半信半疑:“彩超可是提示我的胃出了很多毛病,怎么这么简单就让我走了?”王主任说,查胃病最好的检查手段是胃镜,那个彩超查出来的结果根本不可信。
查胃肠病 医生首推胃镜和肠镜 彩超能查出胃部疾病吗?我院超声科主任刘一冰说:“我们的耳朵的听觉范围是有限度的,只对16-20000赫兹的声音有感觉,超过20000赫兹的声音就无法听到,这种声音就叫超声。和普通的声音一样,超声能向一定方向传播,而且可以穿透物体,如果碰到障碍,就会产生回声,不相同的障碍物会产生不同的回声。医学上的超声诊断仪器有多种,B超就是B型超声,是其中的一种,而彩超和B超的区别是,彩超比B超增加了频谱血流功能,也就是说彩超可以检查脏器的血流变化。B超和彩超的工作原理就是向目标器官发出超声波,同时接受目标器官组织反射回来的反射波,并将这些不同的反射波反映在屏幕上,医生可以据此判断组织器官的病变形态。”
那么彩超能查出胃肠疾病吗?刘一冰主任说,当前的超声诊断技术主要用于实质性器官病变的诊断,如肝、胆、脾、胰、子宫等,对于骨、气体掩盖下的病变的检查是无能为力的,胃肠道曾经是超声检查的禁区,因为胃像一个袋子,在不充盈的状态下是团在一起的,彩超可以看到胃壁的结构,但很难诊断到胃部内壁的情况。因为人吞咽、说话都会导致气体进入胃内,胃自身又会分泌黏液,胃内的气体和黏液就像一堵厚厚的墙,挡住超声波使其难以穿越到达胃壁,所以无法判断胃内部是否有病变。同样的,肠道像根管子,又是盘在一起的,也有很多气体,彩超同样也很难准确诊断肠道疾病。
刘一冰主任说,诊断患者的胃肠道是否有病,首选内镜,即胃镜和肠镜,正规医院的消化科大夫是不会让患者做B超或彩超来做胃肠道检查的。
“如果通过内镜以及病理活检判断病人胃肠道发生了癌变,要了解癌细胞对周围组织的侵犯情况时,可以考虑进行超声内镜检查,超声内镜也需插入目标胃肠道,直接接触病变部位借助水做为介质探查胃肠道肿瘤侵犯的深度及淋巴结有无转移。刘一冰主任告诉记者。
“无痛”噱头 忽悠胃病患者 我院电子内镜室王灵宝主任经常遇到不少拿着胃部彩超找他看病的患者。王灵宝主任说,这个事要好好报道一下,很多病人怀疑胃有问题,但又对做胃镜有恐惧心理,有些小医院便抓住病人这个心理,大做广告宣称诊断胃病可用没有痛苦的、不插管的“胃镜”,事实上,这种所谓不插管的“胃镜”就是让病人喝了造影剂后查彩超诊断胃病,这种做法相当不靠谱,是无法准确诊断出病人的胃部病变的,但为了诱导病人花钱,无良医生会用彩超为病人“诊断”出多种胃病。王主任还举了一个真实的例子告诉记者,我院一个护士的老母亲被不插管的无痛“胃镜”诊断为浅表性胃炎,随即在该院医生的诱导下服用多种中西药物半年,实在无效才在我院做了无痛胃镜,结果确诊为晚期胃癌,已无法手术切除,不到一个月患者就去世了,这不是图财害命吗?
刘一冰主任接着说,一些小医院推出的不插管无痛“胃镜”,其实就是迎合患者不愿意做胃镜的心理,做不插管“胃镜”让患者喝的造影剂,可以起到消除附着在胃内壁的黏液的作用,理论上讲有利于超声波投射到胃内壁上,但对于胃内壁上的小溃疡,或者小溃疡的恶变,还是胃镜检查最直观、准确。目前的确有人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但临床上应用得不多,正规大医院普遍都不采取这种诊断胃病的方法,仍然将胃镜作为诊断胃病的金标准。
王灵宝主任说,胃是一个和外界接触最多的器官,什么热的、凉的、软的、硬的、清洁的、不干净的食物都会被吃到胃里,胃内黏膜偶有充血水肿的炎性表现也很正常,老百姓不是说十人九胃吗?胃部有些小毛病很正常,你不做彩超,有经验的医生也能根据症状等诊断病人大致患了什么病,如果怀疑患了较严重的胃部疾病,做胃镜检查最可靠。由于胆囊炎等也会引起消化不良等胃部不适,因此,消化科医生有时会让病人做B超,这也是医生为了排除胆囊炎的,正规大医院的医生都不会让病人做彩超来检查胃病。
专家建